(编辑:jimmy 日期: 2024/11/18 浏览:2)
专辑名称:九歌 -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专辑风格:民乐、编钟音乐
作曲:钟信明、王原平、黄汛舫
演奏乐团:湖北编钟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袁方、彭修文
发行时间:1987
发行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
唱片编号:CCD-94/425
专辑介绍: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庞大的青铜乐器(铜、锡、铅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史籍中记载此宝为曾侯寿诞之时楚国国君相赠,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它是中国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中国先秦青铜铸造工艺的颠峰,被海内外科技史专家誉之为“反映中国先秦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百科全书”。全套编钟共由65件,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可以旋宫转调。这套编钟最大一个特征是一件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中间一个,旁边一个,下层大钟声音深沉、浑厚;复制的编磬音色优美,声音清脆;打击乐建鼓气势辉宏。
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音域跨度达五个八度,自C2至D7,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的每个钟可一锤两音,敲出差三度的两个乐音互不干扰,也可以同时敲击产生和声。
一钟双音是由我国当代杰出的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最早发现的。其实在之前出土的其他编钟上,黄翔鹏已经发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敲正面和侧面发出的声音不同,不过一开始他以为只是偶然现象,没有公开发表自己的新发现。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黄老先生发现几乎每个编钟都有一钟双音的现象,才开始认真研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略微谈到“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意思是由于扁钟发声短促,无延长音,圆钟有较长的延长音,在快速旋律中,各种频率的音会相互叠加而不成音律。
沈括的这段话除了描述出扁钟和圆钟的不同衰减现象和圆钟明显的拍频现象,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记载了中国古乐钟都是合瓦形的扁钟。
在发现“合瓦”是产生一钟双音的奥秘之前,所有试图复原编钟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也许合瓦形的结构才是问题的关键。
真品编钟据说出土后只奏响过三次:一次是1978年进行校音;第二次是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第三次是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这张专辑录制的音乐会使用的是仿品编钟,虽然声音效果不如真品,但也非常震撼人心,作为炎黄子孙深感自豪。
专辑曲目:
01. 九歌 - 钟信明 [0:31:46.00]
第一乐章《国殇》
第二乐章《山鬼》
第三乐章《狸》
02. 东皇太一 - 王原平、黄汛舫 [0:07:51.00]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九歌》WAV.rar: https://url27.ctfile.com/f/9388027-398106024-118f0b?p=559675(访问密码: 559675)